宁夏煤炭企业有了“娘家”
作者:高雄市 来源:泸州市 浏览: 【大 中 小】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7:54:28 评论数:
《周易大传今注》第383页。
4 朱子注:故因其进修之迹,而后孔子之蕴可见。子路唯恐有闻,正是义理贮藏过多而未及消化,导致淤塞不通的表现。
朱子云:颜子之心,唯知义理之无穷,不见物我之有间,故能如此。其实,颜子与他人的不同,不在于所学的内容,也不在于所怀的志向,而在于为学的境界。15 新的义理,与已有的体段有一个磨合的过程。所谓空空,不是故意放空自己的闻见之知。基本的意旨,与此处不违如愚却亦足以发完全一致。
故孔子的一以贯之,蕴含了孔子思想义理的统一性。【11】学者至于愤悱之时,孔子才会给予适当的点拨。故程子说:若颜子则便默识,其他则未免疑问,故曰‘小子何述。
(《为政》) 不违,即有听受而无问难也。正如克己复礼一句,放在孔颜之间,是心法切要之言(朱熹)。子贡推测而知,因此而识彼。故颜子之特殊性,也不能完全建立在为学宗旨上。
颜子好学论 北宋皇祐二年,伊川十八岁,游太学,胡安定以颜子所好何学试诸生。从颜子的角度说,好学只是一个外部描述,只是其生命状态的表象。
其一,颜子存心于义理,没有有、实之念。颜子的经典形象,是一个在孔子面前唯唯诺诺的人。(《子罕》)无知,指孔子内心不滞于见闻的状态。欲罢不能,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卓尔。
两者之间发生了重心的偏移。自己越是进步,越能理解孔子之高明和细密。在这个过程中,思维敏捷的人总能觉察其中的差异,产生疑惑,想要提问以寻求解答。《论语》记载: 颜渊喟然叹曰: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。
它们是如此之自然,有事时随感而应,无事时隐遁无迹。若能明确这一宗旨,则知言语讲论不是唯一的途径。
【4】将颜子作为了解孔子圣道的门径。【12】在这里,具体与一体的差别,在于完具与不完具。
孔子所谓用行舍藏,《庄子》所谓内圣外王。但实际上,它或许不仅仅是孔子待问之时的特殊状态,而很可能是孔子居心的常态。至于颜子,通过自身的努力,问题总能自行融释,这就只能归功于颜子资质之纯粹与义理之精熟了。6 伊川的做法,是以后人的观念对颜子之学作了某种意义的重构。伊川《颜子所好何学论》,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自我确立和表达。吾见其进也,未见其止也。
从这个角度,我们即便说颜子闻一知百也未尝不可。四、结语:重构内部视角之必要 提到颜子之学,学者多关注颜子的两问:颜渊问仁,夫子告之以克己复礼为仁(《颜渊》)。
(《雍也》)如果说知之好之还有彼此的对待,那么到了乐之之后,彼此的对待早已消失。23 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99页。
其实,它们都可以从义理体段之内部调适,及义理体段与实践生命之统一两个方面来理解。11 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95页。
例如,子路有闻,未之能行,唯恐有闻。有的时候,用后来的概念,确实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古代的思想,甚至有可能比历史上的思想家更了解他们自己的思想。通过矛盾表象的具体分析,呈现背后真实一致的颜子,这是我们的目标。所学完全融入自身,成为自身的内在部分,学者之身心与道合而为一。
7 本文所谓的表象,仅仅意指表面呈现出来而为他人所见的现象,是相对于自己内部真实的生存活动和生存感受而言的,不同于西方哲学史上的表象概念(如康德意义上的)。积累多了,就会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。
与颜子闻一知十,不是量上的不及,而是质上的差别。《孔子家语·六本》记载,子曰:回有君子之道四焉:强于行义,弱于受谏,怵于待禄,慎于治身。
4 朱子注:故因其进修之迹,而后孔子之蕴可见。子路唯恐有闻,正是义理贮藏过多而未及消化,导致淤塞不通的表现。
朱子云:颜子之心,唯知义理之无穷,不见物我之有间,故能如此。其实,颜子与他人的不同,不在于所学的内容,也不在于所怀的志向,而在于为学的境界。15 新的义理,与已有的体段有一个磨合的过程。所谓空空,不是故意放空自己的闻见之知。
基本的意旨,与此处不违如愚却亦足以发完全一致。故孔子的一以贯之,蕴含了孔子思想义理的统一性。
【11】学者至于愤悱之时,孔子才会给予适当的点拨。这种一致性或统一性,正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正常状态,也是孔门为己之学、自得之学的理想目标。
(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56页)钱穆认为,私指私人言行(钱穆:《论语新解》,三联书店,2005年,第35页)。仅仅如此,还无法显示颜子的高明。